“药食同源”在日常食补或疾病保健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,与百姓的健康密切相关。 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,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,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,因此,越来越多的人“回归自然”,关注健康,注重食疗营养保健。
什么是“药食同源”?
“药食同源”是指许多食物即药物,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,有些药物仅是能够用来治病,所以称为药物,有些食物仅仅能够作为饮食进行食用,所以被称为食物,但有一些食物既能够当做饮食物,还有一定的治疗功效,因此被称为药食两用,如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蜂蜜、山药、莲子、大枣、枸杞子、核桃仁、茯苓、生姜、菊花、花椒、山楂等。在中医学中,药食同源,药食互补、互用,药与食之间本来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,将二者配合起来,用以养生治病,是中医治疗的一个显著特色,因此药疗中有食,食疗中有药。
“药食同源”思想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书记载,其中主要的内容为“神农尝百草之滋味”。
由此可见,神农时期药物和食物之间没有明确的规定,神农通过品尝百草来辨别是否有毒,为药食同源之后的发展奠定基础。
药食同源的文化在我国第一部医术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相关体现了,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强调的就是预防的重要。
《黄帝内经太素》一书中提到:“空腹食之为食物,患者食之为药物”集中体现了“药食同源”的核心理念。
中药的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
中医药理论形成后,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,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。
1、中药的“四性”即寒、热、温、凉
寒凉药多具清热、解毒、泻火、凉血、滋阴等作用,主治各种热症。在食物当中,如绿豆、雪梨、西瓜、苦瓜、薄荷等多性寒凉,使用后能清热泻火,养阴生津。
温热药多具温中、散寒、助阳、补火等作用,主治各种寒症。如:去皮生姜、龙眼、荔枝、芒果、辣椒、花椒、羊肉等。
2、中药的“五味”即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,食物的味亦如此
酸味,能收能涩,有收敛固涩,生津止渴的作用;
苦味,能泄能燥能坚,有清泄火热、泄降逆气、通泄大便、燥湿坚阴(泻火存阴)等作用;
甘味,能补能和能缓,有滋补和中、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;
辛味,能散能行,有发散解表、行气行血的作用;
咸味,能下能软,有泻下通便、软坚散结的作用。
“药食同源”的优势
在药食文化上,我国具有独特的优势。
2021年1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》,是我国第一部针对药食两用中药的法规文件,对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。药食同源,非药胜药——服用有一定功效,能补充营养、又可强身健体,还具有纯天然的特点。
国家卫健委公布的《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》
药食同源的主要优点在于其是一种食物,并不是化学物质的添加,正确的食用药食同源食物对于人体无毒害副作用,因此我国现阶段积极提倡人们食用药食同源食物。
药食同源概念自首次提出以来,关注度不断呈上升趋势。
一是药食同源符合市场需求
人口老龄化、亚健康及慢性病的威胁使“养”和“防”成为现代人日常保健的重心,且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回归自然,寻求符合自然法则的医疗及保健方式。
食物是最好的药物、食物代替药物等理念促使具功能性的食品成为时兴的食品形式。
二是政策鼓励
2016年以来,国家集中颁布了多个有关中医药发展的法律法规文件,其中尤为强调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的优势,鼓励开发药食同源食品。
所以现阶段药食同源已经逐渐进入日常生活,主要原因是现阶段社会的发展,人们对于自身健康尤为关注,尤其是饮食上注重健康、绿色饮食,所以药食同源不仅适应现时代社会发展,还能够使人们科学的进行饮食,从而保证身体健康。
“药食同源”的未来展望
随着"健康中国"战略的提出,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当前拥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。
在大健康产业背景下药食同源资源因其独特的优势,开发药食同源资源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。
在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两大层面的机遇下,中医药养生服务产业也迎来“好时代”。
因此,充分挖掘我国药食同源这一巨大资源宝库,加强其开发利用,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,辅以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,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和要求,形成药食同源资源的创新链和产业链,能有效助力“健康中国”建设。